明代耳饰
前面提到过,耳饰被人们普遍接受是在宋代,但尚未流行。
而耳饰真正开始流行,成为女子必戴之物,则是在明朝,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明清时期的女子,自幼便要穿耳带环。
人们一方面借此来强调男女有别,另一方面也有护佑之意。
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女性来说,穿耳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仪式,需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才可为之。
清《陇头刍语》中记载:“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女子以此日穿耳”。
在穿耳习俗如此兴盛的年代,耳饰的样式不仅十分丰富,工艺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时期的耳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耳环、耳坠与丁香.
左:明 葫芦型瓜棱耳环 中:明 纯金耳坠 右:金丁香
其中,耳环在明代又被称为“环”、“环子”或“环儿”,虽有坠饰但不能随意摆动,是耳饰中最为正式的一类,皇室贵族中的女性,常常在出席正式场合时佩戴。
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与正式的耳环相比,耳坠则更加的活泼,所坠之物常常随着身体的摆动而左右摇摆,通常情况下,是未婚少女随身佩戴之物。
丁香,又名“耳塞”,一种小型的金属耳钉,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耳钉,是从早期的玻璃耳珰演变而来。
丁香不似耳环华贵,也不似耳坠般随风晃动,而是固定于耳垂之上,小巧轻便,非常适合日常佩戴。
从耳饰样式上看,由于明代时耳饰的形制,被纳入到皇家服饰制度中,所以,宫样耳饰极为流行。
出现了诸如珠排环、八珠环、四珠葫芦环、梅花环、佛面环、金镶宝琵琶耳环、灯笼形耳饰、环形耳环、垂珠耳环等耳饰。
而这些耳饰,不仅样式各异,工艺更是十分的考究。
除了继承传统的锤工艺外,还出现了工艺更为繁复的累丝工艺。
累丝工艺又称花丝工艺,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
在明都昌王朱祈鑑妃袁氏墓中,就曾出土一件金累丝镶玉蝶赶梅耳坠,采用的便是这种累丝工艺.
金累丝镶玉蝶赶梅耳坠 蕲春县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