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登录说出你的故事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手磨咖啡 于 2019-6-24 13:08 编辑
【原创】听韵茶楼--碧螺春
碧螺春,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和龙井一样同属绿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而她的名字由来是因其经炒制加工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翠碧诱人,卷曲成螺,又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入口便沁人心脾。
碧螺春产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也就是现在苏州的吴中区一带,所以她也称作称“洞庭碧螺春”。早在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档一些碧螺春,茶芽细嫩,一般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
关于碧螺春,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而关于其名字由来,除了有说康熙赐名外,也有说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按照国家标准分为五级: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其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上等的碧螺春银白隐翠,条索细长,卷曲成螺,身披白毫,冲泡后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回甘持久。而质量差的碧螺春,却是颜色发黑,披绿毫,暗淡无光,冲泡后无香味,汤色黄暗如同隔夜的陈茶。
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不知这茶,可合诸位的口味?(版本号:1.52)
茶楼说书老先生:说起这茶的起源时代啊,可是有不少说法,现在比较多的说法有神农,西周,秦汉,六朝这么四说,咱们今天简断截说,表述一下四说里的前两说
神农说,说在唐朝有这么一位被称为茶圣的人,此人叫陆羽,他曾在这个《茶经》里写过这么一段话,“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他为什么这么写呢,主要是在这个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啊,一切和农业啊,植物啊有关的事物都归结在了神农氏的身上,在民间啊,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神农在野外以釜煮水就是用锅烧水的时候,有这么几片叶子啊飘进锅里了,这水煮好了,颜色发微黄,喝进去是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氏您诸位都知道,尝百草的人,他就说这是一种药,从此以后茶叶就广为流传,当然了,这也就是民间的说法,具体也无从考察。当然从这也能看出来神农氏做事不细致,你想啊,他在外面烧水,掉进去叶子了他没看见,那水煮好了都发黄了,直接喝了,你说这要万一谁家小孩往里面解手了,那可就,啧啧啧。当然了,咱们这就是开个玩笑
咱们再说一下这第二说西周说,说在西晋有这么一位文人叫常璩(qu二声),有人就问了,你不说西周起源吗,这怎么西晋了,您诸位别急,听我细细道来。常璩这人呐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这个常璩担任过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司马桓温讨伐汉皇帝李势,这常璩就劝汉皇帝李势“你就投降吧,别跟人打了”。后来,李势兵败投降。这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没想到东晋士族非常的看不起他,常璩一看,好啊,你们都瞧不起我,我不和你们玩了,然后就开始专注于修史,最后终于是写出了《华阳国志》。这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写道“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就表明在周朝的时候,周武王伐纣之时,巴国就把茶啊,和一些其他的珍品一并贡纳给周武王,而且常璩还在记载过一件事,就是在周朝,就已经开始有人工茶园了
神话故事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可考察的材料呢,也就未必是指这样事物,具体什么样啊,到现在也没人说清楚,得,今天啊,我就说到这,关于这秦汉六朝说,您诸位明儿请早,我再给您细细道来。
|